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是我国植物科学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其前身为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2022年,依托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设立的首个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植物所从不同生命层次开展整合植物生物学研究,在系统与进化、植被与环境变化、分子生理、光合作用和资源植物利用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领域,产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大力推动了植物科学发展,有力支撑了生态文明建设、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植物所主持完成的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等。 “十四五”期间,植物所紧紧围绕“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职责使命,聚焦主责主业,围绕植物多样性形成与保护、植被与生态系统功能、光合作用与饲草种质创新3个主攻方向,开展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打造植物科学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抢占植物科学领域科技制高点,引领我国现代植物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植物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机构。 植物所现有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饲草种质高效设计与利用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设有7个所内研究与支撑单元: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植物园、大数据与AI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文献中心。还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8个野外台站(含4个国家站、4个CERN站、6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公共技术中心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 作为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植物所设有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生物学、生态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植物所是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北京生态学学会、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报》《植物学报》《生命世界》,其中前3个被SCI收录。 热忱欢迎大家报考!接收优秀推荐免试生,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以及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考生。 本目录中标示的招生人数为2026年预计招生人数,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和国科大下达计划后,培养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分专业计划数为准。 网 址:http://www.ibcas.ac.cn 电子邮箱:zhaosheng@ibcas.ac.cn
单位代码 | 80105 | 单位地址 | 北京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 | 邮政编码 | 100093 |
联系部门 | 研究生处 | 联系电话 | 010-62836619 | 联系人 | 梁儒彪 |
电子邮件 | zhaosheng@ibcas.ac.cn | 目录类别 | 直博生 | ||
网址 | http://www.ibcas.ac.cn |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预计招生 | 备注 |
071001 植物学 | 3 | ||
01 (全日制)植物大数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陈之端
|
||
02 (全日制)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1 |
董阳
|
||
03 (全日制)植物适应性进化 |
郭亚龙
|
||
04 (全日制)进化发育遗传学 |
贺超英
|
||
05 (全日制)生物信息学与植物基因组进化 |
焦远年
|
||
06 (全日制)植物系统学和保护生物学 |
金效华
|
||
07 (全日制)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2 |
孔宏智
|
||
08 (全日制)植物物种形成的分子基础 |
李朝斌
|
||
09 (全日制)系统发生与生物地理学 |
冉进华
|
||
10 (全日制)植物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与分子生态学 |
汪小全
|
||
11 (全日制)结构生物学 |
王开拓
|
||
12 (全日制)植物系统发育重建 |
王伟
|
||
13 (全日制)植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与进化 |
肖裕
|
||
14 (全日制)植物登陆与环境适应性演化机制 |
徐波
|
||
15 (全日制)植物分类学 |
杨福生
|
||
16 (全日制)菊科植物与植物miRNA |
杨效曾
|
||
17 (全日制)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分类与进化 |
张宪春
|
||
18 (全日制)表型性状遗传调控与分子育种 |
舒庆艳
|
||
071008 发育生物学 | 3 | ||
01 (全日制)植物温度感受与发育应答分子网络 |
种康
|
||
02 (全日制)植物器官发生的分子调控 |
郭自峰
|
||
03 (全日制)生态草牧业与作物分子育种 |
景海春
|
||
04 (全日制)饲草-微生物共生 |
李欣然
|
||
05 (全日制)植物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 |
宋献军
|
||
06 (全日制)植物生物钟与发育 |
王雷
|
||
07 (全日制)植物器官发生发育的机理 |
徐重益
|
||
08 (全日制)植物侧生器官发育的遗传调控 |
张翠
|
||
09 (全日制)饲草多组学 |
张景昱
|
||
10 (全日制)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的分子调控 |
张梅
|
||
11 (全日制)燕麦设计育种 |
周姚
|
||
12 (全日制)苜蓿抗逆机理 |
王天佐
|
||
13 (全日制)植物光合碳代谢 |
王柏臣
|
||
14 (全日制)光合作用调控机制与豆科作物高光效机理 |
杨文强
|
||
15 (全日制)果蔬采后病理学 |
李博强
|
||
071009 细胞生物学 | 1 | ||
01 (全日制)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1 |
韩广业
|
||
02 (全日制)光合作用光-暗偶联调控机理 |
李萌
|
||
03 (全日制)饲草光合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沈亮亮
|
||
04 (全日制)植物光能转化与调控 |
田利金
|
||
05 (全日制)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2 |
王文达
|
||
06 (全日制)光合膜复合物功能调控 |
于龙江
|
||
07 (全日制)葡萄品质改良与调控 |
代占武
|
||
08 (全日制)果树分子遗传与育种 |
梁振昌
|
||
09 (全日制)葡萄抗逆和营养品质调控机制及遗传改良 |
王利军
|
||
071300 生态学 | 3 | ||
01 (全日制)草地生态学 |
白文明
|
||
02 (全日制)草原生态学 |
白永飞
|
||
03 (全日制)土壤生态学 |
陈蕾伊
|
||
04 (全日制)生态系统生态学 |
陈世苹
|
||
05 (全日制)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学 |
冯晓娟
|
||
06 (全日制)种子生态学、恢复生态学 |
黄振英
|
||
07 (全日制)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刘玲莉
|
||
08 (全日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
刘晓娟
|
||
09 (全日制)全球变化生态学1 |
彭云峰
|
||
10 (全日制)全球变化生态学2 |
沈海花
|
||
11 (全日制)植被生态遥感 |
苏艳军
|
||
12 (全日制)保护生态学和森林生态学 |
谢宗强
|
||
13 (全日制)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和时间动态 |
徐武兵
|
||
14 (全日制)植物功能生态学与生态遥感 |
严正兵
|
||
15 (全日制)全球变化生态学3 |
杨元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