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 化学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首批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首批批准按一级学科(化学)授予学位,2008年获材料学博士授予权,2020年获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所现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极端环境高分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12个实验室,5个所级研究中心,1个分析测试中心;有七个招生专业: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0人,国家、院和所级引进优秀青年人才99人。现有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3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9人。 化学所2026年预计招收115名推免硕士研究生,56名直博生。本目录中标示的招生人数为2026年预计招生人数,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和国科大下达计划后,化学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分专业计划数为准。同时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和“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硕士研究生。凡符合报考条件者,请在国家规定时间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时请填报研究方向,并及时上网查看信息(http://www.ic.cas.cn/jyc/),其他有关情况与我所招生办联系。 热忱欢迎应届本科毕业生、立志深造的青年报考化学所!

单位代码 80032 单位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政编码 100190
联系部门 教育处 联系电话 010-62544602 联系人 张彤
电子邮件 yjsb@iccas.ac.cn 目录类别 直博生
网址 https://ic.cas.cn/jyc/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预计招生 备注
070302 分析化学
56
01 (全日制)分子识别与分析、药物分子设计
上官棣华
02 (全日制)生物质谱
聂宗秀
03 (全日制)纳米孔单分子技术
吴海臣
04 (全日制)质谱分析、临床质谱、组学分析
赵镇文
05 (全日制)光学探针、成像分析方法
史文
06 (全日制)智能化学成像;AI赋能分离分析
张鹏飞
070303 有机化学
01 (全日制)催化不对称合成
范青华
02 (全日制)有机合成化学
叶松
03 (全日制)选择性合成方法学
杜海峰
04 (全日制)过渡金属催化,氮气和二氧化碳等高效转化
王从洋
05 (全日制)超分子化学、生物催化
王德先
06 (全日制)超分子催化;有机合成
王其强
07 (全日制)化学生物学、生物有机化学、RNA治疗
程靓
08 (全日制)有机电化学合成
付年凯
09 (全日制)光化学有机合成方法学
孟庆元
10 (全日制)不对称催化机理研究
郝伟
11 (全日制)有机固体的设计合成,物性与结构研究
朱道本
12 (全日制)生物活性导电高分子与生物传感、生命化学研究
王树
13 (全日制)有机功能分子的合成及其光电应用
张关心
14 (全日制)有机光电分子设计、合成及生命化学应用
白昊天
15 (全日制)共轭大环化学
李彦邦
16 (全日制)新型有机共轭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光电磁功能器件
任龙斌
070304 物理化学
01 (全日制)人工智能化学和量子计算;理论和计算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和超冷分子
边文生
01-11方向可招收物理专业学生。
02 (全日制)团簇化学、天体化学
郑卫军
03 (全日制)界面非线性光谱及超快动力学,无标记非线性光学成像
张贞
04 (全日制)星际化学,激光化学,分子光解离,离子-分子反应,基元反应动力学
高蕻
05 (全日制)星际分子化学,有机材料光、热转化
朱铖
06 (全日制)大气环境化学;大气光氧化;气溶胶化学;质谱学;光谱学
葛茂发
07 (全日制)团簇化学,催化机理,激光光谱
何圣贵
08 (全日制)理论与计算化学
史强
09 (全日制)簇合物化学,团簇催化,质谱光谱学技术
骆智训
10 (全日制)大气化学与健康环境
王炜罡
11 (全日制)理论计算化学、人工智能化学
白书明
12 (全日制)纳米科技
白春礼
13 (全日制)分子纳米结构与能源化学
万立骏
14 (全日制)纳米与多孔材料的制备与催化应用
宋卫国
15 (全日制)电化学储能、二次电池、新能源材料
郭玉国
16 (全日制)表面功能纳米结构与材料
王栋
17 (全日制)清洁能源转换纳米材料与器件;氢能电催化
胡劲松
18 (全日制)纳米能源化学、锂离子电池、功能材料表界面
曹安民
19 (全日制)界面电化学,电化学原位与工况测量
文锐
20 (全日制)二次电池电化学反应过程、储能机理及界面化学
辛森
21 (全日制)电化学反应界面过程研究,电化学原位成像与谱学研究
郎双雁
22 (全日制)高通量合成与数据挖掘
张俊芳
23 (全日制)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
李永舫
24 (全日制)分子基材料聚集态结构和性质
李玉良
25 (全日制)分子材料与器件
刘云圻
25-29研究方向可招收物理专业学生。
26 (全日制)理论和计算化学/有机光电子学
易院平
27 (全日制)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与器件
郭云龙
28 (全日制)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发光驱动一体化新型显示
董焕丽
29 (全日制)二维有机纳米材料与光电器件
陈建毅
30 (全日制)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狄重安
31 (全日制)有机光伏材料和器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孟磊
32 (全日制)无机/有机杂化聚集态结构与性质
刘辉彪
33 (全日制)单分子电子学性质和功能研究
臧亚萍
34 (全日制)分子光电子学:有机光电探测、有机光伏催化
林禹泽
35 (全日制)碳基分子材料与光电应用
李勇军
36 (全日制)二维材料设计、可控制备及性质理论研究
董际臣
37 (全日制)二维材料、有机电子学
郑健
38 (全日制)碳基材料制备与电化学
黄长水
39 (全日制)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
王翰林
40 (全日制)光电功能材料与激发态化学
姚建年
41 (全日制)光催化与环境光化学
赵进才
42 (全日制)有机半导体激光材料与器件
赵永生
43 (全日制)微量有毒有害物的新光化学检测方法;新型传感器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车延科
44 (全日制)生物和人工光合作用;金属酶催化中心结构、机理及其模拟
张纯喜
45 (全日制)光催化,环境光化学
陈春城
46 (全日制)自旋激发态化学:磁光效应与自旋催化
张闯
47 (全日制)环境光催化,人工光合成
盛桦
48 (全日制)光催化,电化学
章宇超
49 (全日制)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
闫永丽
50 (全日制)先进磁共振技术应用;环境自由基化学;光催化中的电子、原子转移机制
李骥堃
51 (全日制)光响应有机分子、高分子组装体
张一帆
52 (全日制)有机光功能材料
董海云
53 (全日制)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发光材料与器件
王康
54 (全日制)界面光化学,大气多相化学,气溶胶化学
李萌
55 (全日制)电分析化学;微纳米尺度离子传输及分析应用
于萍
56 (全日制)复杂流体相行为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清洁介质中化学反应与材料制备
韩布兴
57 (全日制)离子液体化学,二氧化碳/可循环碳资源催化转化
刘志敏
58 (全日制)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多孔材料;绿色溶剂性质及其应用
张建玲
59 (全日制)纳米催化材料设计,可再生碳资源绿色转化
刘会贞
60 (全日制)面向碳资源高值利用的催化材料
陈鹏磊
61 (全日制)DNA自组装,双亲自组装,冷冻透射电镜,膜蛋白组装
董原辰
62 (全日制)绿色催化,碳资源转化利用,纳米材料可控制备
孙晓甫
63 (全日制)生物大分子药物,药物载体,mRNA疫苗
吕雪光
64 (全日制)溶液化学;电催化体系化学热力学
康欣晨
65 (全日制)绿色化学,可再生碳资源利用,过渡金属催化
钱庆利
66 (全日制)废弃塑料转化利用
林龙飞
67 (全日制)两亲分子的组装和超分子手性
张莉
68 (全日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催化材料设计合成
徐艺
69 (全日制)AI辅助C1分子捕获和高值转化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安冰
70 (全日制)绿色合成化学:生物质、塑料废弃物等可持续碳资源转化制备化学品
刘明洋
71 (全日制)功能界面调控
宋延林
72 (全日制)有机功能材料的组装与图案化
乔雅丽
73 (全日制)纳米防冰材料、冰系组装、低温固相界面化学
刘杰
74 (全日制)时空分辨超快反应动力学,工况载流子动力学的机理研究
许子豪
75 (全日制)重大任务专项
王树
75.报名时不指定导师,录取后确定导师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1 (全日制)单链高分子物理、多电荷大分子物理化学、高分子动力学、高分子表界面
赵江
02 (全日制)多尺度模拟计算方法学与人工智能驱动的高精度分子模拟,高分子体系的结构、动力学、相行为、非线性流变学研究
郭洪霞
03 (全日制)胶体-高分子相互作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
邱东
04 (全日制)有机太阳能电池
侯剑辉
05 (全日制)高分子合成方法学,活性/可控聚合方法,序列精确高分子合成,拓扑高分子合成与应用
张科
06 (全日制)软物质化学与物理
刘冰
07 (全日制)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刘瑞刚
08 (全日制)功能软物质材料、人工细胞
乔燕
09 (全日制)生物医用高分子、药物和基因递送;纳米医学;生物安全材料、生物安全化学
肖海华
10 (全日制)AI赋能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设计、AI增强的跨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
江剑
11 (全日制)动态高分子,高分子循环利用,仿生材料
赵宁
12 (全日制)多尺度自组装带电软物质中的高分子物理与创新应用
贾迪
13 (全日制)高分子合成;新型可闭环回收聚合物制备及应用
施昌霞
14 (全日制)高分子物理与新材料创制
王笃金
15 (全日制)聚合物杂化材料、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多组分多相聚合物复合材料
阳明书
16 (全日制)烯烃配位聚合及聚烯烃可控分子改性
董金勇
17 (全日制)聚合物材料流变学与分子流变学
刘琛阳
18 (全日制)新型聚酯材料;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李春成
19 (全日制)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张军
20 (全日制)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关联与加工制备;新型聚酰胺材料研究与开发
董侠
21 (全日制)电解水制氢用离子交换隔膜制备,高分子合成
尤伟
22 (全日制)先进复合材料基体树脂
赵彤
23 (全日制)有机硅材料,可瓷化含硅聚合物及其应用
徐彩虹
24 (全日制)高性能有机硅材料;有机硅化学
张志杰
25 (全日制)界面与粘结功能材料
黄伟
26 (全日制)介电功能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
符文鑫
27 (全日制)耐高温树脂及其复合材料
李昊
28 (全日制)功能性软物质材料制备及其在极端环境,电化学等方面的应用
费华峰
29 (全日制)元素有机聚合物
张宗波
30 (全日制)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周恒
31 (全日制)高性能有机硅材料
张学忠
0703Z1 化学生物学
01 (全日制)化学生物学;药物递送;蛋白质组学
汪铭
02 (全日制)纳米生物技术,分子探针
姚立
03 (全日制)面向肿瘤和环境污染物的化学药理学
毛佳飞
080502 材料学
01 (全日制)动态高分子,高分子循环利用,仿生材料
赵宁
02 (全日制)胶体-高分子相互作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
邱东
03 (全日制)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刘瑞刚
04 (全日制)电化学储能、二次电池、新能源材料
郭玉国
05 (全日制)高通量合成与数据挖掘
张俊芳
06 (全日制)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
李永舫
07 (全日制)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与器件
郭云龙
08 (全日制)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发光驱动一体化新型显示
董焕丽
09 (全日制)光电功能材料与激发态化学
姚建年
10 (全日制)生物大分子药物,药物载体,mRNA疫苗
吕雪光
11 (全日制)溶液化学;电催化体系化学热力学
康欣晨
12 (全日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催化材料设计合成
徐艺
13 (全日制)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张军
14 (全日制)高分子物理与新材料创制
王笃金
15 (全日制)先进复合材料基体树脂
赵彤
16 (全日制)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周恒
17 (全日制)光电功能材料
宋延林
18 (全日制)纳米防冰材料、冰系组装、低温固相界面化学
刘杰
19 (全日制)环境大气催化材料
王炜罡
20 (全日制)电分析化学;微纳米尺度离子传输及分析应用
于萍
085600 材料与化工
01 (全日制)高分子合成;新型可闭环回收聚合物制备及应用
施昌霞
02 (全日制)二维材料、有机电子学
郑健
03 (全日制)界面光化学,大气多相化学,气溶胶化学
李萌
04 (全日制)光学探针、成像分析方法
史文
05 (全日制)纳米能源化学、锂离子电池、功能材料表界面
曹安民
06 (全日制)废弃塑料转化利用
林龙飞
07 (全日制)高分子物理与新材料创制
王笃金
08 (全日制)有机硅材料,可瓷化含硅聚合物及其应用
徐彩虹
09 (全日制)有机功能材料的组装与图案化
乔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