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5月,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综合性有机化学研究机构。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开展抗生素和高分子化学研究起步,七十余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先后产生了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370项,含国家三大奖7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合作2项),二等奖20项(合作1项);获授权专利1274项(国外专利72项);发表学术论文14379篇。在有机化学基础研究、有机化学交叉学科研究、工业生产关键过程和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化学工业、特征材料、药物工业等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所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和科学精神,聚焦分子合成科学前沿,瞄准化学键的选择性断裂和重组等重大科学问题,结合人工智能,实现合成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新突破;探索基础研究驱动变革性技术的科技创新模式,通过分子合成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发展生物医药和战略有机材料创制的核心技术,将上海有机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化学研究机构。 我所现拥有一支学术造诣精湛的导师队伍,一批领军科研工作的年轻科学家。截止2025年8月底,全所职工94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含外籍),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7人,杰青37人,在岗导师80余人。研究领域主要围绕解决人口健康与农业、资源能源与环境、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基本有机化学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以有机化学为主导的“化学转化方法学、化学生物学、有机新材料创制科学”三大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我所拥有一流的实验条件,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创新的科研工作环境。现有三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氟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已建成有机化合物分离分析、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和测试平台。图书馆拥有齐全的有机化学学科书刊,藏书10余万册、期刊1400余种(其中外文书刊占80%以上),并能提供丰富的计算机化信息资源和文献检索。 截止2025年8月底,我所在学研究生840人。自1999年开始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来,我所入选10篇;自2004年开始评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来,我所入选35篇;自1989年开始评选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以来,我所共有32名研究生获院长奖特别奖,117名研究生获院长奖优秀奖。2026年我所计划招收直博生25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6人左右,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4人左右;其中拟招收学术型硕士推免生66名左右,拟招收专业型硕士推免生22名左右。计划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代招直博生6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5名,其中拟接收学术型硕士推免生34名。计划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代招学术型硕士生18名,其中拟招收推免生14名。推免生实际录取数以教育部网报数据为准。本目录中标示的招生人数为2026年预计招生人数,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和国科大下达计划后,培养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分专业计划数为准。欢迎全国各高校学生踊跃报考我所研究生!(网址:www.sioc.ac.cn 联系人:杨老师 电话:021-54925239邮箱:zhaosheng@sioc.ac.cn)
单位代码 | 80035 | 单位地址 | 上海市零陵路345号 | 邮政编码 | 200032 |
联系部门 | 研究生部 | 联系电话 | 021-54925239 | 联系人 | 杨冬梅 |
电子邮件 | zhaosheng@sioc.ac.cn | 目录类别 | 直博生 | ||
网址 | http://www.sioc.ac.cn |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预计招生 | 备注 |
070303 有机化学 | 23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曹春阳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丁克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刘文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唐功利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俞飚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马大为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康经武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李昂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汤文军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陈以昀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潘李锋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王震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王婧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房鹏飞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张金伟
|
||
01 (全日制)生命有机化学 |
方盼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丁奎岭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刘元红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施敏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刘国生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唐勇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游书力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邓亮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黄正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梅天胜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左智伟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施世良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洪缪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孟繁柯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王鹏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王晓明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高彦山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郑超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王新平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刘剑南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彭海辉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王恒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李霄鹏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张文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王涛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高远君
|
||
02 (全日制)金属有机化学 |
马思聪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李超忠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吕龙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肖吉昌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刘金涛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胡金波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吴永明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卿凤翎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张新刚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沈其龙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杨军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赵延川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薛小松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张禄敏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张奔祥
|
||
03 (全日制)元素有机化学 |
李鹏
|
||
04 (全日制)天然有机化学 |
赵刚
|
||
04 (全日制)天然有机化学 |
洪然
|
||
04 (全日制)天然有机化学 |
殷亮
|
||
04 (全日制)天然有机化学 |
桂敬汉
|
||
04 (全日制)天然有机化学 |
金健
|
||
04 (全日制)天然有机化学 |
何智涛
|
||
05 (全日制)有机π材料化学 |
黄晓宇
|
||
05 (全日制)有机π材料化学 |
李维实
|
||
05 (全日制)有机π材料化学 |
高希珂
|
||
06 (全日制)物理有机化学 |
黎占亭
|
||
06 (全日制)物理有机化学 |
田佳
|
||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2 | ||
01 (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
黎占亭
|
||
01 (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
唐勇
|
||
01 (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
黄晓宇
|
||
01 (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
赵新
|
||
01 (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
李维实
|
||
01 (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
高希珂
|
||
01 (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
黄正
|
||
01 (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
洪缪
|
||
01 (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
张卡卡
|
||
01 (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
李霄鹏
|
||
02 (全日制)有机功能材料 |
黄晓宇
|
||
02 (全日制)有机功能材料 |
赵新
|
||
02 (全日制)有机功能材料 |
李维实
|
||
02 (全日制)有机功能材料 |
高希珂
|
||
0703Z1 化学生物学 | 3 | ||
01 (全日制)生物合成和生物相容化学 |
刘文
|
||
01 (全日制)生物合成和生物相容化学 |
唐功利
|
||
01 (全日制)生物合成和生物相容化学 |
陈以昀
|
||
01 (全日制)生物合成和生物相容化学 |
潘李锋
|
||
02 (全日制)药物小分子设计与大分子结构功能分析 |
曹春阳
|
||
02 (全日制)药物小分子设计与大分子结构功能分析 |
潘李锋
|
||
03 (全日制)有机全合成及合成方法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
马大为
|
||
04 (全日制)小分子免疫调控剂及化学探针开发 |
周界文
|
||
05 (全日制)化学生物学与结构导向的药物研发 |
谭立
|
05-07方向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代招 | |
06 (全日制)调控生命过程的双功能分子药物开发 |
胡振一
|
||
07 (全日制)靶向蛋白降解的药物研发 |
陈志翔
|
||
071009 细胞生物学 | 3 | ||
01 (全日制)细胞死亡机理研究 |
袁钧瑛
|
01-22方向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代招 | |
02 (全日制)跨膜信号传导机理研究 |
周界文
|
||
03 (全日制)神经退化的细胞和分子机理研究 |
方燕姗
|
||
04 (全日制)衰老机制研究 |
刘南
|
||
05 (全日制)脑类器官与再生医学 |
王文元
|
||
06 (全日制)质谱与蛋白质组学研究 |
张耀阳
|
||
07 (全日制)质谱与代谢组学研究 |
朱正江
|
||
08 (全日制)病理蛋白相变聚集的分子机制与化学干预 |
刘聪
|
||
09 (全日制)血管生成与稳态维持机理研究 |
胡军浩
|
||
10 (全日制)突触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
陈椰林
|
||
11 (全日制)神经可塑性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
何凯雯
|
||
12 (全日制)蛋白质稳态及质量控制研究 |
张在荣
|
||
13 (全日制)细胞死亡和炎症的机制研究 |
许代超
|
||
13 (全日制)细胞死亡和炎症的机制研究 |
邹呈雨
|
||
14 (全日制)神经病理学研究 |
贺焯皓
|
||
15 (全日制)力学感知与细胞稳态维持的分子机制研究 |
张一小
|
||
16 (全日制)表观遗传学研究 |
李婉津
|
||
17 (全日制)信号传导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
于杰
|
||
18 (全日制)细胞信号转导的理化调控 |
陈忠文
|
||
19 (全日制)生物节律的机制与调控研究 |
马定邦
|
||
20 (全日制)生物电路与动态过程 |
周振
|
||
21 (全日制)全系统成像与神经疾病研究 |
潘晨琛
|
||
22 (全日制)机体胁迫与衰老机制研究 |
韦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