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和首枚通用CPU芯片,并形成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所又陆续分离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软件所和网络中心等研究机构,并以计算所的技术和人才为基础,创办了“联想”、“曙光”、“龙芯”、“寒武纪”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计算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依托单位,并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迄今为止,已有二十余名曾在计算所工作或学习过的科研工作者当选为院士。 计算所现有博导近100名,硕导110余名,在读研究生1600余名。 作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之一,计算所以优秀的导师队伍、前沿的科研项目、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培养了大批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研究生在学期间均可参与科研工作,并可申请研究助理岗位和奖助学金。2026年计算所预计招收全日制硕士生243人(含学术型硕士生约138人,专业型硕士生约105人)。硕士生中预计含推免生170人,另外预计招收直博生50人。同时,与中关村实验室、中关村学院分别预计招收联合培养直博生9人和5人;为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代招直博生16人;预计为国科大南京学院和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分别代招专业型硕士推免生12人和16人。各项招生人数以上级最终下达为准。详情请浏览网站:http://www.ict.ac.cn;研招办电子邮箱:zhaosheng@ict.ac.cn。

单位代码 80132 单位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科学院南路6号 邮政编码 100190
联系部门 招生办公室 联系电话 010-62600451 联系人 卢文平
电子邮件 zhaosheng@ict.ac.cn 目录类别 直博生
网址 http://www.ict.ac.cn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预计招生 备注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8
01 (全日制)神经网络轻量化、终身学习
安竹林
02 (全日制)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敖翔
03 (全日制)处理器芯片敏捷设计;开源芯片生态等
包云岗
04 (全日制)时序数据智能分析、多模态大模型、网络智能
毕经平
05 (全日制)AI辅助的蛋白质设计、AI辅助的计算机算法设计
卜东波
06 (全日制)数字内容合成与伪造检测、人工智能内容安全
曹娟
07 (全日制)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
常虹
08 (全日制)访存体系结构、处理器安全
陈明宇
09 (全日制)数据库系统、大数据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
陈世敏
10 (全日制)可信机器学习
陈薇
11 (全日制)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山世光
11 (全日制)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陈熙霖
12 (全日制)存算一体架构,AI处理器,芯片设计自动化
陈晓明
13 (全日制)泛在计算,人工智能,智慧医学
陈益强
14 (全日制)智能处理器设计,全自动处理器芯片设计
陈云霁
14 (全日制)智能处理器设计,全自动处理器芯片设计
郭崎
15 (全日制)大数据分析,社会认知计算,AI安全
程学旗
16 (全日制)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
迟浩
17 (全日制)AI编译优化、并行编程、异构编译优化
崔慧敏
18 (全日制)计算机视觉
代锋
19 (全日制)智能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数字电路智能化设计
杜子东
20 (全日制)编译与编程
冯晓兵
21 (全日制)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
冯洋
22 (全日制)计算机图形学
高林
23 (全日制)泛在计算,人工智能
谷洋
24 (全日制)智能网络,基于可编程芯片的AI系统加速
关洪涛
25 (全日制)信息检索;自然语言理解;大数据分析系统
郭嘉丰
26 (全日制)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医学图像智能
韩琥
27 (全日制)智能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专用智能芯片设计
韩银和
28 (全日制)基于chiplet架构的处理器架构、晶上系统研究
郝沁汾
29 (全日制)高性能计算与应用
何鑫
30 (全日制)高性能CPU与GPU微结构设计与验证
胡伟武
31 (全日制)推理型大模型及其架构研究;基于智能技术的处理器自动设计;
胡杏
32 (全日制)自动驾驶、多模态大模型、物理信息神经网络
胡瑜
33 (全日制)多媒体技术、图象视频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
黄庆明
34 (全日制)视觉处理器,智能处理器,人工智能系统
纪雯
35 (全日制)科学智能
贾伟乐
36 (全日制)存储系统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
蒋德钧
37 (全日制)计算机应用技术
蒋树强
38 (全日制)知识计算,知识图谱
靳小龙
39 (全日制)计算机视觉与具身智能
阚美娜
40 (全日制)智能EDA,处理器智能设计,数字电路测试
李华伟
41 (全日制)软件分析
李炼
42 (全日制)生成式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多媒体内容分析
李亮
43 (全日制)数据流处理器架构,众核处理器架构
李文明
44 (全日制)数据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
李晓东
45 (全日制)网络体系结构与系统,网络测量与安全
李振宇
46 (全日制)工业互联网、边缘智能、无人系统网络协同
刘敏
47 (全日制)大图数据挖掘、可信大基础模型、图大语言模型
刘盛华
48 (全日制)文档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
罗平
49 (全日制)分布式计算、边缘智能、操作系统
彭晓晖
50 (全日制)网络数据挖掘,社交网络分析,图神经网络
沈华伟
51 (全日制)无线通信基带算法;处理器架构设计;芯片设计
石晶林
52 (全日制)生物信息、计算蛋白组学
孙世伟
53 (全日制)量子计算、理论计算机科学
孙晓明
53 (全日制)量子计算、理论计算机科学
张家琳
54 (全日制)区块链、Web3、可信智能
孙毅
55 (全日制)计算机系统结构
孙凝晖
55 (全日制)计算机系统结构
武成岗
55 (全日制)计算机系统结构
徐勇军
55 (全日制)计算机系统结构
谭光明
56 (全日制)处理器体系结构
唐光明
57 (全日制)多媒体内容分析、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
唐胜
58 (全日制)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系统、科学数据存储
陶鼎文
59 (全日制)计算与通信融合,移动通信安全
田霖
60 (全日制)系统软件:编程语言、运行时、操作系统
王晨曦
61 (全日制)处理器设计、异构加速、芯粒高速互连
王剑
62 (全日制)智能网络协同、决策大模型
王琪
63 (全日制)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机器学习
王瑞平
64 (全日制)云计算,AI Infra,开源芯片验证
王卅
65 (全日制)多模态分析与推理、神经计算理论方法
王树徽
66 (全日制)计算机体系结构,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芯片,AI for EDA,存算一体,存储器
王颖
67 (全日制)集成电路EDA、集成电路设计
王郁杰
68 (全日制)大数据分析,知识计算,个性化智能体
王元卓
69 (全日制)高性能计算、高性能互连网络
王展
70 (全日制)低延迟传输,分布式AI
武庆华
71 (全日制)计算机图形与虚拟现实
夏时洪
72 (全日制)高性能并行算法设计与优化、智能超算(HPC+AI)
肖俊敏
73 (全日制)机器学习、媒体分析、数据挖掘
许倩倩
74 (全日制)众核处理器,图计算
叶笑春
75 (全日制)高性能计算,图计算,人工智能
尤海航
76 (全日制)评价学,人工智能
詹剑锋
77 (全日制)处理器设计、操作系统
张福新
78 (全日制)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大模型安全
张杰
79 (全日制)计算机系统、智能芯片、空间操作系统、AIoT
张磊
80 (全日制)计算机网络
张玉军
81 (全日制)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
张云泉
82 (全日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生物信息学
赵屹
83 (全日制)通感算融合
周一青
84 (全日制)为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代招
于海斌
84 (全日制)为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代招
鄢社锋
84 (全日制)为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代招
纪雯
84 (全日制)为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代招
张立军
84 (全日制)为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代招
安竹林
84 (全日制)为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代招
宋纯贺
84 (全日制)为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代招
胡杏
85 (全日制)与中关村学院联合培养
李华伟
85 (全日制)与中关村学院联合培养
山世光
85 (全日制)与中关村学院联合培养
蒋树强
85 (全日制)与中关村学院联合培养
王瑞平
85 (全日制)与中关村学院联合培养
王树徽
85 (全日制)与中关村学院联合培养
许倩倩
86 (全日制)与中关村实验室联合培养
李晓维
86 (全日制)与中关村实验室联合培养
孙凝晖
86 (全日制)与中关村实验室联合培养
武成岗
86 (全日制)与中关村实验室联合培养
郝沁汾
083900 网络空间安全
2
01 (全日制)网络空间安全
武成岗
01 (全日制)网络空间安全
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