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现已成为以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前沿探索、强激光科技装置建设、激光与光电子系统开拓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光学、空间激光与时频技术、信息光学、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 上海光机所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是国内最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目前具有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两个一级学科工程博士培养点。近年来,上海光机所牵头国科大光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和评估工作,并积极参与国科大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评估工作,在近期全国学科评估中喜获佳绩,所有参评学科评估结果均为A+。 全所现有研究生导师29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30余名),在学研究生900余名。上海光机所2026年拟招收推免硕士生约86名,直博生约25名(含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专项),具体以实际招收的2026级推免生人数为准。本目录中各专业招生人数为2026年预计招生人数,仅作为参考,不作为实际录取的依据,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和国科大下达计划后,我所依据生源状况等因素确定的计划数为准。 单位网址:www.siom.cas.cn。
单位代码 | 80140 | 单位地址 |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 邮政编码 | 201800 |
联系部门 | 教育处 | 联系电话 | 021-69918012 | 联系人 | 杨老师 |
电子邮件 | zhaosheng@siom.ac.cn | 目录类别 | 直博生 | ||
网址 | http://www.siom.ac.cn |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预计招生 | 备注 |
070201 理论物理 | 25 | ||
01 (全日制)极端强场激光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 |
李儒新
|
||
01 (全日制)极端强场激光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 |
吉亮亮
|
||
02 (全日制)高能量密度物理 |
田野
|
||
03 (全日制)中性原子量子计算 |
吕旭东
|
||
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 | |||
01 (全日制)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 |
成华东
|
||
02 (全日制)强场超快光物理 |
李儒新
|
||
02 (全日制)强场超快光物理 |
田野
|
||
03 (全日制)阿秒物理和超快光波电子学 |
刘灿东
|
||
04 (全日制)中性原子量子计算 |
吕旭东
|
||
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 | |||
01 (全日制)激光驱动离子加速及应用 |
宾建辉
|
||
02 (全日制)激光等离子体物理;激光核物理 |
吉亮亮
|
||
02 (全日制)激光等离子体物理;激光核物理 |
张辉
|
||
03 (全日制)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
李儒新
|
||
03 (全日制)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
田野
|
||
04 (全日制)强激光驱动辐射源 |
李松
|
||
05 (全日制)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EUV光刻机光源 |
王文鹏
|
||
06 (全日制)超强激光物理 |
王文涛
|
||
070207 光学 | |||
01 (全日制)强场光波电子学;固体高次谐波产生 |
白亚
|
||
02 (全日制)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 |
成华东
|
||
03 (全日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
吉亮亮
|
||
03 (全日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
宾建辉
|
||
04 (全日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强场超快光学 |
李儒新
|
||
05 (全日制)超快激光直写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及非线性物态调控 |
林锦添
|
||
06 (全日制)阿秒物理和超快光波电子学 |
刘灿东
|
||
07 (全日制)超快非线性光学 |
刘呈普
|
||
07 (全日制)超快非线性光学 |
王铁军
|
||
08 (全日制)中性原子量子计算 |
吕旭东
|
||
09 (全日制)强场太赫兹技术与物理 |
宋立伟
|
||
10 (全日制)强场超快光学 |
田野
|
||
10 (全日制)强场超快光学 |
姚金平
|
||
11 (全日制)近原子尺度光电检测 |
王康鹏
|
||
080300 光学工程 | |||
01 (全日制)光电集成与光纤传感技术 |
蔡海文
|
||
01 (全日制)光电集成与光纤传感技术 |
叶青
|
||
02 (全日制)复杂光学系统设计及微透镜制备 |
陈波
|
||
03 (全日制)激光雷达技术 |
陈卫标
|
||
03 (全日制)激光雷达技术 |
刘继桥
|
||
03 (全日制)激光雷达技术 |
贺岩
|
||
03 (全日制)激光雷达技术 |
竹孝鹏
|
||
04 (全日制)透明窗口超表面结构设计及电磁波调控特性 |
董红星
|
||
05 (全日制)高功率激光精密调控 |
范薇
|
||
05 (全日制)高功率激光精密调控 |
周申蕾
|
||
06 (全日制)激光时空基准;量子时频技术 |
桂有珍
|
||
06 (全日制)激光时空基准;量子时频技术 |
杨飞
|
||
07 (全日制)脑机接口与脑成像 |
何飞
|
||
08 (全日制)超快非线性光纤光学 |
何文彬
|
||
09 (全日制)空间激光载荷技术;空间激光器技术 |
侯霞
|
||
09 (全日制)空间激光载荷技术;空间激光器技术 |
陈迪俊
|
||
09 (全日制)空间激光载荷技术;空间激光器技术 |
王明建
|
||
10 (全日制)中红外高功率超快光纤激光器 |
黄家鹏
|
||
11 (全日制)光刻光学系统与工程 |
黄立华
|
||
11 (全日制)光刻光学系统与工程 |
李中梁
|
||
11 (全日制)光刻光学系统与工程 |
李思坤
|
||
12 (全日制)非周期结构制备及应用;强激光光栅研究与应用;原子级制造技术 |
晋云霞
|
||
13 (全日制)高精密干涉测量技术与器件 |
孔钒宇
|
||
14 (全日制)紫外超快激光技术;超强超短激光技术;高功率激光技术 |
冷雨欣
|
||
15 (全日制)高能重频激光技术 |
李学春
|
||
15 (全日制)高能重频激光技术 |
王江峰
|
||
15 (全日制)高能重频激光技术 |
姜有恩
|
||
16 (全日制)超强超短激光技术;高功率激光技术 |
梁晓燕
|
||
16 (全日制)超强超短激光技术;高功率激光技术 |
彭宇杰
|
||
17 (全日制)特种光纤及超连续谱光源 |
廖梅松
|
||
18 (全日制)特种材料激光精密加工技术 |
廖洋
|
||
19 (全日制)超强超短激光技术;高精密光学微纳制造与测量 |
刘军
|
||
20 (全日制)精密光学检测仪器与技术 |
刘世杰
|
||
20 (全日制)精密光学检测仪器与技术 |
苏榕
|
||
21 (全日制)高功率激光传输、放大与评估技术 |
卢兴强
|
||
22 (全日制)空间冷原子物理;量子频标 |
吕德胜
|
||
22 (全日制)空间冷原子物理;量子频标 |
李唐
|
||
23 (全日制)超短脉冲放大技术 |
潘雪
|
||
24 (全日制)微结构光纤与超快光纤激光 |
庞盟
|
||
25 (全日制)布里渊显微成像及其仪器开发 |
齐云
|
||
26 (全日制)大数据光存储;微纳光子学 |
阮昊
|
||
27 (全日制)红外薄膜;激光无线传能;超构表面;超构透镜 |
邵宇川
|
||
28 (全日制)计算光学成像;先进光电成像与探测技术 |
司徒国海
|
||
28 (全日制)计算光学成像;先进光电成像与探测技术 |
刘晶丹
|
||
29 (全日制)高功率紫外激光技术与非线性光学;高功率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
孙明营
|
||
30 (全日制)芯片检测;非线性光学 |
王高中
|
||
31 (全日制)中性原子量子计算与量子传感 |
王俊
|
||
31 (全日制)中性原子量子计算与量子传感 |
孙远
|
||
32 (全日制)空间激光薄膜技术;超低吸收强激光薄膜制备与应用;超短超强激光薄膜研究与应用;极端环境强激光薄膜技术 |
王胭脂
|
||
33 (全日制)新型光刻技术 |
王阳
|
||
33 (全日制)新型光刻技术 |
魏劲松
|
||
34 (全日制)中红外激光集成器件 |
王雨辰
|
||
35 (全日制)先进光学制造技术 |
魏朝阳
|
||
36 (全日制)EUV科学技术与工程 |
新刚
|
||
36 (全日制)EUV科学技术与工程 |
丁程远
|
||
37 (全日制)生物光子学及生物力学显微成像 |
杨帆
|
||
38 (全日制)激光波前测量与控制技术 |
杨朋千
|
||
39 (全日制)激光极端制造 |
杨上陆
|
||
40 (全日制)红外玻璃光纤及光纤器件 |
杨志勇
|
||
41 (全日制)高功率2微米激光技术 |
姚伟超
|
||
42 (全日制)中长波红外激光 |
叶锡生
|
||
43 (全日制)空芯光纤研究及应用 |
于飞
|
||
44 (全日制)超强超短激光技术 |
於亮红
|
||
44 (全日制)超强超短激光技术 |
许毅
|
||
44 (全日制)超强超短激光技术 |
陆效明
|
||
44 (全日制)超强超短激光技术 |
李朝阳
|
||
45 (全日制)MEMS光电传感 |
曾怀望
|
||
46 (全日制)空间场探测与控制 |
张琤
|
||
47 (全日制)高功率激光物理 |
张攀政
|
||
48 (全日制)深紫外激光薄膜 |
张伟丽
|
||
49 (全日制)金刚石基薄膜光学元件 |
张孝谱
|
||
50 (全日制)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 |
赵元安
|
||
51 (全日制)玻璃先进表征技术 |
郑锐林
|
||
52 (全日制)高功率超快光纤激光技术 |
周耕稷
|
||
53 (全日制)超快光纤激光;光学频率梳;非线性频率变换 |
周佳琦
|
||
54 (全日制)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光纤合束技术 |
周军
|
||
54 (全日制)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光纤合束技术 |
孟俊清
|
||
54 (全日制)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光纤合束技术 |
何兵
|
||
54 (全日制)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光纤合束技术 |
漆云凤
|
||
55 (全日制)硅基光电子芯片技术;光计算芯片 |
周立兵
|
||
55 (全日制)硅基光电子芯片技术;光计算芯片 |
谢鹏
|
||
56 (全日制)激光光束传输与控制 |
朱健强
|
||
57 (全日制)极紫外薄膜技术 |
朱美萍
|
||
58 (全日制)微结构光纤及其应用 |
Philip St.John Russell
|
||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 |||
01 (全日制)激光玻璃材料物理 |
陈伟
|
||
02 (全日制)数据驱动的特种玻璃构效关系 |
邓路
|
||
03 (全日制)光子芯片、超构表面关键材料与技术 |
董宁宁
|
||
04 (全日制)激光极端制造 |
董子晖
|
||
04 (全日制)激光极端制造 |
湛弘义
|
||
05 (全日制)先进光功能材料 |
何进
|
||
06 (全日制)特种氧化物玻璃材料及其应用 |
任进军
|
||
07 (全日制)手性光功能材料 |
唐冰
|
||
08 (全日制)重频激光玻璃 |
王欣
|
||
09 (全日制)高功率激光光纤及耐辐照光纤 |
于春雷
|
||
10 (全日制)红外光学材料与器件 |
张龙
|
||
11 (全日制)光功能晶体 |
赵呈春
|
||
080502 材料学 | |||
01 (全日制)数据驱动的特种玻璃构效关系 |
邓路
|
||
02 (全日制)激光极端制造 |
董子晖
|
||
02 (全日制)激光极端制造 |
湛弘义
|
||
03 (全日制)红外透明陶瓷 |
范金太
|
||
04 (全日制)先进光功能材料 |
何进
|
||
05 (全日制)红外玻璃与光纤 |
姜益光
|
||
06 (全日制)激光及半导体晶体材料 |
齐红基
|
||
06 (全日制)激光及半导体晶体材料 |
贾宁
|
||
07 (全日制)特种氧化物玻璃材料及应用 |
任进军
|
||
08 (全日制)超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材料制备与缺陷 |
赛青林
|
||
09 (全日制)手性光功能材料 |
唐冰
|
||
10 (全日制)高功率激光光纤及耐辐照光纤 |
于春雷
|
||
11 (全日制)红外光学材料与器件 |
张龙
|
||
12 (全日制)氟化物光功能晶体 |
赵呈春
|
||
085408 光电信息工程 | |||
01 (全日制)光电集成与光纤传感技术 |
蔡海文
|
||
01 (全日制)光电集成与光纤传感技术 |
叶青
|
||
02 (全日制)复杂光学系统设计及微透镜制备 |
陈波
|
||
03 (全日制)星载和机载新型激光雷达技术 |
陈卫标
|
||
03 (全日制)星载和机载新型激光雷达技术 |
刘继桥
|
||
03 (全日制)星载和机载新型激光雷达技术 |
贺岩
|
||
03 (全日制)星载和机载新型激光雷达技术 |
竹孝鹏
|
||
04 (全日制)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 |
成华东
|
||
05 (全日制)透明窗口超表面结构设计及电磁波调控特性 |
董红星
|
||
06 (全日制)片上激光技术及其量子领域应用 |
董宁宁
|
||
07 (全日制)光电子器件 |
范薇
|
||
08 (全日制)激光时空基准 |
桂有珍
|
||
08 (全日制)激光时空基准 |
杨飞
|
||
09 (全日制)脑机接口与柔性生物电子学 |
何飞
|
||
10 (全日制)空间激光载荷技术;新型激光器技术 |
侯霞
|
||
10 (全日制)空间激光载荷技术;新型激光器技术 |
陈迪俊
|
||
10 (全日制)空间激光载荷技术;新型激光器技术 |
王明建
|
||
11 (全日制)光刻光学系统与工程 |
黄立华
|
||
11 (全日制)光刻光学系统与工程 |
李中梁
|
||
11 (全日制)光刻光学系统与工程 |
李思坤
|
||
12 (全日制)非周期结构制备及应用;强激光光栅研究与应用;原子级制造技术 |
晋云霞
|
||
13 (全日制)高精密干涉测量技术与器件 |
孔钒宇
|
||
14 (全日制)大能量重频激光器关键技术 |
李学春
|
||
14 (全日制)大能量重频激光器关键技术 |
王江峰
|
||
14 (全日制)大能量重频激光器关键技术 |
姜有恩
|
||
15 (全日制)先进激光精密加工技术与应用 |
廖洋
|
||
16 (全日制)精密光学检测技术 |
刘世杰
|
||
17 (全日制)空间冷原子物理;量子频标 |
吕德胜
|
||
17 (全日制)空间冷原子物理;量子频标 |
李唐
|
||
18 (全日制)中性原子量子计算 |
吕旭东
|
||
19 (全日制)高能拍瓦超短脉冲激光技术 |
潘雪
|
||
19 (全日制)高能拍瓦超短脉冲激光技术 |
杨朋千
|
||
20 (全日制)大数据光存储;微纳光子学 |
阮昊
|
||
21 (全日制)红外薄膜;激光无线传能;超构表面;超构透镜 |
邵宇川
|
||
22 (全日制)计算光学成像 |
司徒国海
|
||
22 (全日制)计算光学成像 |
刘晶丹
|
||
23 (全日制)芯片量检测仪器与技术 |
苏榕
|
||
24 (全日制)高功率紫外激光技术与非线性光学;高功率激光束靶耦合技术 |
孙明营
|
||
25 (全日制)芯片检测;非线性光学 |
王高中
|
||
26 (全日制)光子芯片、超构表面及其量子领域应用 |
王俊
|
||
27 (全日制)空间激光薄膜技术;超低吸收强激光薄膜制备与应用;超短超强激光薄膜研究与应用;极端环境强激光薄膜技术 |
王胭脂
|
||
28 (全日制)新型光刻技术 |
王阳
|
||
28 (全日制)新型光刻技术 |
魏劲松
|
||
29 (全日制)先进光学制造技术 |
魏朝阳
|
||
30 (全日制)EUV科学技术与工程 |
新刚
|
||
30 (全日制)EUV科学技术与工程 |
丁程远
|
||
31 (全日制)生物光子学及生物力学显微成像 |
杨帆
|
||
32 (全日制)激光极端制造 |
杨上陆
|
||
32 (全日制)激光极端制造 |
湛弘义
|
||
33 (全日制)空间电磁场探测与控制 |
张琤
|
||
34 (全日制)红外光学材料与器件 |
张龙
|
||
35 (全日制)激光装置智能控制技术 |
张攀政
|
||
36 (全日制)深紫外激光薄膜 |
张伟丽
|
||
37 (全日制)金刚石基薄膜光学元件 |
张孝谱
|
||
38 (全日制)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 |
赵元安
|
||
39 (全日制)玻璃先进表征技术 |
郑锐林
|
||
40 (全日制)高功率超快光纤激光技术 |
周耕稷
|
||
41 (全日制)高能光纤激光技术 |
周军
|
||
41 (全日制)高能光纤激光技术 |
孟俊清
|
||
41 (全日制)高能光纤激光技术 |
何兵
|
||
41 (全日制)高能光纤激光技术 |
漆云凤
|
||
42 (全日制)硅基光电子芯片及应用;光计算芯片 |
周立兵
|
||
42 (全日制)硅基光电子芯片及应用;光计算芯片 |
谢鹏
|
||
43 (全日制)靶面光场精密调控技术 |
周申蕾
|
||
44 (全日制)光学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 |
朱健强
|
||
45 (全日制)极紫外薄膜技术 |
朱美萍
|
||
085601 材料工程 | |||
01 (全日制)数据驱动的特种玻璃构效关系 |
邓路
|
||
02 (全日制)红外透明陶瓷 |
范金太
|
||
03 (全日制)先进光功能材料 |
何进
|
||
04 (全日制)光电功能晶体 |
贾宁
|
||
05 (全日制)特种氧化物玻璃材料及应用 |
任进军
|
||
06 (全日制)重频激光玻璃 |
王欣
|
||
07 (全日制)中红外激光集成器件 |
王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