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作为国科大培养单位之一,于2003年成立,是中国科学院党组在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中成立的研究所之一。青藏高原所以“引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秉持和发扬“青藏科学精神”,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推动我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进入了国际第一方阵。 青藏高原所建有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导师队伍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国际维加奖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各类人才约占在编研究人员的1/3。现设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生态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考古学等9个博士/硕士研究生二级学科培养点。研究所正在牵头推进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卓越研究群体等重大科技任务的高质量实施,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各类基金等项目,并积极推进环喜马拉雅国际大科学计划。青藏高原所每年秋季招收一次硕士研究生,均为学术型,在学期间每年可享有3.3-3.7万元的奖助学金,野外工作期间可享有每人每天650元的包干高原补助,鼓励积极申请国科大和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各类冠名奖学金。 2026年预计招收推免硕士生约23名、直博生约4名(本目录中标示的招生人数为2026年预计招生人数,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和国科大下达计划后,培养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分专业计划数为准),相关招生信息请关注研究所网页(http://www.itpcas.cas.cn/new_yjsjy/),热忱欢迎愿意深造的有志青年报考青藏高原研究所!
单位代码 | 80171 | 单位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 邮政编码 | 100101 |
联系部门 | 教育处 | 联系电话 | 010-84249462 | 联系人 | 刘晓晨 |
电子邮件 | xcliu@itpcas.ac.cn | 目录类别 | 直博生 | ||
网址 | http://www.itpcas.ac.cn |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预计招生 | 备注 |
070501 自然地理学 | 1 | ||
01 (全日制)地球系统科学 |
姚檀栋
|
||
02 (全日制)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 |
陈发虎
|
||
03 (全日制)地貌与环境变化 |
方小敏
|
||
04 (全日制)环境变化与过程 |
徐柏青
|
||
05 (全日制)亚洲粉尘与冰冻圈环境 |
邬光剑
|
||
06 (全日制)生物地球化学与气候环境变化 |
侯居峙
|
||
07 (全日制)水文气象与环境过程 |
张凡
|
||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1 | ||
01 (全日制)数据同化 |
李新
|
||
070904 构造地质学 | 1 | ||
01 (全日制)沉积大地构造 |
蔡福龙
|
||
071300 生态学 | 1 | ||
01 (全日制)森林生态过程与气候变化 |
梁尔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