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是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科研机构,坐落于上海张江,2008年9月26日成立。 2017年3月,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签订了深化合作的补充协议,蛋白质设施和上海光源先后划转至上海高研院以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划转团队包含了国内最齐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型先进光源装置研发与工程建设队伍。 围绕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高研院积极谋改革、谋创新、谋发展,推进上海高研院改革发展,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优化科研布局,确立上海高研院新的发展理念、方向和目标,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目前,上海高研院以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的研制、建设和运行为核心,开展加速器科学、光子科学、能源科学与信息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撑前沿科学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解决方案。 蓬勃发展的上海高研院吸引了一批批来自海内外具有创新活力的科学家,近三百人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人才项目或学术称号。培育科技人才,是培育中国创新的力量源泉。目前,上海高研院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培养点,1个工程博士培养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具备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的同时,依托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各类实验室及孵化平台、联合共建实验室及项目合作企业,上海高研院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科研平台、创新创业创投实战体验,使研究生真正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介入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既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科学探索的敏锐性和活跃的创新思维。此外,研究生在上海高研院读研期间享有丰厚的奖助学金和补贴,可申报多种冠名奖学金。 2026年,上海高研院将在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6个学科以及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专业类别预计招收直博生32名(含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计划10名),预计招收推免硕士生40名。本目录中标示的招生人数为2026年预计招生人数,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下达计划后,上海高研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分专业计划数为准。2026年推免生招生情况预计将于2025年10月中旬左右在上海高研院研究生教育网站公布,以公布信息为准。 积聚科技、地域、人才资源优势的上海高研院有着广阔的科研教育平台,热忱欢迎各校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生踊跃报考!
单位代码 | 80184 | 单位地址 | 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99号 | 邮政编码 | 201210 |
联系部门 | 研究生处 | 联系电话 | 021-20325020 | 联系人 | 肖老师 |
电子邮件 | zhaosheng@sari.ac.cn | 目录类别 | 直博生 | ||
网址 | http://www.sari.cas.cn/ |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预计招生 | 备注 |
070200 物理学 | 4 | ||
01 (全日制)运动衬度成像、X射线鬼成像、基于AI的图像重构 |
肖体乔
|
||
02 (全日制)表界面物理与化学、纳米与人工智能 |
高嶷
|
||
03 (全日制)同步辐射衍射技术、低维功能薄膜材料 |
李晓龙
|
||
04 (全日制)同步辐射方法及材料科学应用 |
边风刚
|
||
05 (全日制)有机光伏原位研究、芯片CD-SAXS研究 |
杨春明
|
||
06 (全日制)X射线超分辨聚焦、X射线自适应光学和新型X射线成像技术 |
蒋晖
|
||
07 (全日制)新型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研究 、先进光源谱学技术研发 |
叶茂
|
||
08 (全日制)人工智能辅助的表界面科学理论模拟研究 |
朱倍恩
|
||
09 (全日制)基于同步辐射方法的量子材料物性和机理研究 |
黄耀波
|
||
10 (全日制)高功率超快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产生和诊断技术研究 |
王光磊
|
||
11 (全日制)同步辐射EUV掩模缺陷检测方法学及应用 |
王勇
|
||
12 (全日制)相干衍射成像研究及其在物理与材料等领域应用 |
吴龙龙
|
||
13 (全日制)高分辨X射线显微、相干衍射成像、图像重建算法 |
许子健
|
||
14 (全日制)能源材料及电池固液界面、相干X射线方法学 |
朱大明
|
||
15 (全日制)阿秒脉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里德堡原子传感 |
邓海啸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16 (全日制)设计建造高能高功率光纤激光、超快激光系统 |
赵志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17 (全日制)数据驱动X射线成像、EUV干涉光刻、微纳光学 |
吴衍青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070300 化学 | 4 | ||
01 (全日制)高端润滑油脂基础油、添加剂及摩擦学机理研究 |
李久盛
|
||
02 (全日制)氢能关键材料与纳米电催化 |
杨辉
|
||
03 (全日制)低碳能源催化、C1催化、化学品低碳合成 |
钟良枢
|
||
04 (全日制)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制高值化学品 |
陈为
|
||
05 (全日制)CO2转化、绿色燃料与化学品合成、纳米催化 |
高鹏
|
||
06 (全日制)可持续碳资源循环利用材料及过程研究 |
王慧
|
||
07 (全日制)二氧化碳转化催化剂设计 |
李圣刚
|
||
08 (全日制)碳一催化、 CO/CO2催化转化、烯烃聚合与羰基化 |
林铁军
|
||
09 (全日制)原位表征、电化学催化剂、能源材料 |
王茂宇
|
||
10 (全日制)基于同步辐射先进技术的纳米材料界面物化性质 |
张立娟
|
||
11 (全日制)氢电转化关键多孔材料构筑与介观质荷输运 |
祖连海
|
||
12 (全日制)蛋白质晶体学研究、基于蛋白结构的药物发现 |
郁峰
|
||
13 (全日制)同步辐射谱学方法学与CO2模型催化 |
宋飞
|
||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 | ||
01 (全日制)定制计算、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 |
祝永新
|
||
02 (全日制)CMOS传感器及电路研究、人工智能芯片 |
汪辉
|
||
03 (全日制)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宽禁代半导体器件 |
田犁
|
||
04 (全日制)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与智能计算 |
伊心培
|
||
05 (全日制)X射线高分辨高端成像仪器研制及其应用 |
张祥志
|
||
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 | 3 | ||
01 (全日制)6G、脑机接口通信 |
胡宏林
|
||
02 (全日制)融合智能与网络化感知技术 |
魏建明
|
||
03 (全日制)自组织通信、AI通信、信道编码、信道建模 |
李明齐
|
||
04 (全日制)6G、泛在认知、人-机接口、生物信息交叉 |
徐天衡
|
||
05 (全日制)人工智能 |
刘立庄
|
||
06 (全日制)工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体、智能系统 |
宁德军
|
||
07 (全日制)机器学习与工业智能、物联网、智能控制 |
吴波
|
||
08 (全日制)无线通信、人工智能、无线通信芯片研发 |
康凯
|
||
09 (全日制)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生成式人工智能 |
黄俊
|
||
10 (全日制)智能城市、城市大模型与数据系统、遥感卫星数据人工智能处理 |
汪鸣泉
|
||
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 | 5 | ||
01 (全日制)碳中和战略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
魏伟
|
||
02 (全日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
孙楠楠
|
||
03 (全日制)膜分离材料、多孔材料 |
曾高峰
|
||
04 (全日制)甲烷、二氧化碳的热/光/电催化转化、能源化工 |
张军
|
||
05 (全日制)CO2与生物质协同热/光催化、原位同步辐射 |
陈露
|
||
06 (全日制)多孔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及其多相催化 |
陈新庆
|
||
07 (全日制)人工智能驱动的碳排放核算 |
高云虎
|
||
08 (全日制)亚纳米孔膜材料设计、制备、分离机制及应用 |
何涛
|
||
09 (全日制)碳核算与碳足迹 、低碳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
沈群
|
||
10 (全日制)焦耳热CH4-CO2催化转化、同步辐射原位光谱表征 |
郑磊
|
||
11 (全日制)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
李雪松
|
||
12 (全日制)同步辐射时间分辨X 射线谱学技术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
张硕
|
||
13 (全日制)航空航天表面工程与防护材料 |
吴越
|
||
14 (全日制)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代谢工程 |
郝健
|
||
15 (全日制)核素分离、环境功能材料、微纳界面强化 |
李继香
|
||
16 (全日制)生物质低碳生物转化与生物能源 |
刘莉
|
||
17 (全日制)水凝胶、油凝胶润滑材料 |
鲁恒毅
|
||
18 (全日制)重要化学医药中间体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
孙俊松
|
||
19 (全日制)高导电碳材料制备与应用、碳碳三键(C≡C)的精准构建与定向转化 |
赵虹
|
||
20 (全日制)环境纳米催化材料、电催化及过程强化 |
杨庆峰
|
||
21 (全日制)能源装备智慧化、绿色化学工艺和模块化装备技术 |
唐志永
|
||
22 (全日制)微小型涡轮动力发动机与关键零部件如高速永磁电机,回热器和轴承的研发 |
高闯
|
||
23 (全日制)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机器学习、故障诊断 |
李军
|
||
082700 核科学与技术 | 11 | ||
01 (全日制)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 |
邰仁忠
|
||
02 (全日制)粒子加速器物理、粒子治疗技术、高梯度加速技术、粒子物理、医学物理 |
方文程
|
||
03 (全日制)同步辐射极限聚焦技术及在集成电路中应用研究 |
李爱国
|
||
04 (全日制)超导波荡器、超导扭摆器等加速器超导磁体及低温系统研究 |
宗占国
|
||
05 (全日制)粒子加速器束流测量,包括高速电路设计、FPGA及软件开发、探头设计 |
赖龙伟
|
||
06 (全日制)基于高能同步辐射的金属残余应力研究 |
杨科
|
||
07 (全日制)利用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开展结构生物学研究 |
汪启胜
|
||
08 (全日制)相干X射线光学技术 |
董晓浩
|
||
09 (全日制)新型光电材料、同步辐射方法学、工程材料 |
高兴宇
|
||
10 (全日制)电池、高性能纤维内部结构研究 |
田丰
|
||
11 (全日制)加速器物理与束流动力学 |
田顺强
|
||
12 (全日制)原位X射线衍射研究微波作用离子交换相变 |
文闻
|
||
13 (全日制)X射线成像及应用、智能识别、中药材显微 |
薛艳玲
|
||
14 (全日制)加速器磁体技术及应用,医疗器械电磁场器件 |
张伟
|
||
15 (全日制)电子微波加速结构、质子射频加速结构 |
王平
|
||
16 (全日制)电子加速器技术及应用 |
赵振堂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17 (全日制)储存环全相干光源和ERL光源物理研究 |
李骥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18 (全日制)超导高频、微波技术和加速器物理、开展超导腔、超导模组的研制工作 |
吴晓伟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19 (全日制)超导波荡器技术,高温超导应用 |
张恺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20 (全日制)加速器测控技术、定时技术、高速信号采集与处理 |
阎映炳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21 (全日制)自由电子激光物理、储存环全相干光源、光源智能化升级 |
冯超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22 (全日制)加速器物理与技术 |
刘波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23 (全日制)粒子加速器超导高频、超导材料 |
陈锦芳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24 (全日制)高亮度电子源的研制和应用、半导体光阴极的制备、测试与表征 |
钱厚俊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085600 材料与化工 | 4 | ||
01 (全日制)碳中和战略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
魏伟
|
||
02 (全日制)低/非贵金属纳米电催化及应用、面向能源环境的新型电催化、纳米结构膜电极设计可控构筑与过程强化 |
杨辉
|
||
03 (全日制)高端润滑油脂基础油、添加剂及摩擦学机理研究 |
李久盛
|
||
04 (全日制)低碳能源催化、C1催化、化学品低碳合成 |
钟良枢
|
||
05 (全日制)可持续碳资源循环利用材料及过程研究 |
王慧
|
||
06 (全日制)亚纳米孔膜材料设计、制备、分离机制及应用 |
何涛
|
||
07 (全日制)环境纳米催化材料、电催化及过程强化 |
杨庆峰
|
||
08 (全日制)CO2转化、绿色燃料与化学品合成、纳米催化 |
高鹏
|
||
09 (全日制)多孔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及其多相催化 |
陈新庆
|
||
10 (全日制)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
李雪松
|
||
11 (全日制)核素分离、环境功能材料、微纳界面强化 |
李继香
|
||
12 (全日制)水凝胶、油凝胶润滑材料 |
鲁恒毅
|
||
13 (全日制)航空航天表面工程与防护材料 |
吴越
|
||
14 (全日制)甲烷、二氧化碳的热/光/电催化转化、能源化工 |
张军
|
||
15 (全日制)膜分离材料、多孔材料 |
曾高峰
|
||
16 (全日制)焦耳热CH4-CO2催化转化、同步辐射原位光谱表征 |
郑磊
|
||
17 (全日制)环境功能材料的原位谱学研究包括催化、环境化学方向 |
李丽娜
|
与张江实验室联合培养 | |
18 (全日制)CO2与生物质协同热/光催化,原位同步辐射 |
陈露
|
||
19 (全日制)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制高值化学品 |
陈为
|
||
20 (全日制)人工智能驱动的碳排放核算 |
高云虎
|
||
21 (全日制)二氧化碳转化催化剂设计 |
李圣刚
|
||
22 (全日制)碳核算与碳足迹、低碳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
沈群
|
||
23 (全日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
孙楠楠
|
||
24 (全日制)碳一催化、CO/CO2催化转化、烯烃聚合与羰基化 |
林铁军
|
||
25 (全日制)人工智能辅助的表界面科学理论模拟研究 |
朱倍恩
|
||
26 (全日制)同步辐射衍射技术、低维功能薄膜材料 |
李晓龙
|
||
27 (全日制)同步辐射方法及材料科学应用 |
边风刚
|
||
28 (全日制)超导波荡器、超导扭摆器等加速器超导磁体及低温系统研究 |
宗占国
|
||
29 (全日制)同步辐射谱学方法学与CO2模型催化 |
宋飞
|
||
30 (全日制)有机光伏原位研究、芯片CD-SAXS研究 |
杨春明
|
||
31 (全日制)基于高能同步辐射的金属残余应力研究 |
杨科
|
||
32 (全日制)新型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研究 、先进光源谱学技术研发 |
叶茂
|
||
33 (全日制)新型光电材料、同步辐射方法学、工程材料 |
高兴宇
|
||
34 (全日制)基于同步辐射方法的量子材料物性和机理研究 |
黄耀波
|
||
35 (全日制)电池、高性能纤维内部结构研究 |
田丰
|
||
36 (全日制)原位表征、电化学催化剂、能源材料 |
王茂宇
|
||
37 (全日制)原位X射线衍射研究微波作用离子交换相变 |
文闻
|
||
38 (全日制)相干衍射成像研究及其在物理与材料等领域应用 |
吴龙龙
|
||
39 (全日制)能源材料及电池固液界面、相干X射线方法学 |
朱大明
|
||
40 (全日制)氢电转化关键多孔材料构筑与介观质荷输运 |
祖连海
|
||
41 (全日制)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机器学习、故障诊断 |
李军
|
||
42 (全日制)高导电碳材料制备与应用、碳碳三键(C≡C)的精准构建与定向转化 |
赵虹
|
||
43 (全日制)能源装备智慧化、绿色化学工艺和模块化装备技术 |
唐志永
|
||
44 (全日制)微小型涡轮动力发动机与关键零部件如高速永磁电机、回热器和轴承的研发 |
高闯
|